我正在讀的一本書丨河北曲陽:讀《論語》有感——從治天下到修己安身
2023年11月07日 11:32
來源:曲陽一中
最早接觸《論語》是在中學時代課本上,子曰: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”;子曰:“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”;子曰:“三人行,必有我?guī)熝?,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?rdquo;等。這些脫口而出的句子,我只知道簡單的字面意思,直到后來我從中領悟到它經(jīng)世致用的價值,改變了我的生活態(tài)度,教我成為更好的自己。
《論語》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集,是儒家經(jīng)典之一,全書二十篇,較為全面地展示了儒家的政治主張、倫理觀念、思想道德、教育方法等。自漢武帝采納董仲舒意見“罷黜百家獨尊儒術”以來,它的地位日漸提高,宋代宰相趙普曾經(jīng)說過:“半部《論語》治天下”,此說法雖略顯夸張,但也從側(cè)面反映出其在古代社會影響之巨。距今兩千多年,但內(nèi)容毫不過時,就其核心思想“仁”來說,早已超越了時間、種族、國家的限制。
眾所周知,孔子主張“仁者愛人”的思想,不同人問他卻有不同回答:子貢問,何為“仁”?子曰: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”;仲弓問仁,子曰: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;樊遲問仁,子曰:“愛人”。孔子提倡仁者愛人,以德立人天下為公,大同世界的思想,求同存異,和而不同,和諧相處的思想,不正是我們今天的文明和諧社會所倡導的嗎?以《論語》為代表的中華文明的精華,仍在歷史的時空中凝望著我們。

《論語》帶給我最大的感悟,莫過于教會我如何做人,如何做自己。人的一生其實只有一件事,那就是把自己活好。當我們做了一件自認為舍己為人的好事,沒有得到別人的認可表揚,心里不開心時,孔夫子告訴我們“求仁而得仁,又何怨?”你本來就想做一個好人,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?所以,這句話成為了我修己的座右銘。當魯哀公問孔子:“你的學生中哪個最好學?”孔子回答“顏回,他煩惱時,不使怒氣續(xù)發(fā),同樣的錯誤不犯兩次”。“不遷怒,不貳過”這句話成為我修己的基本標準,它時刻提醒我,當我情緒不對時,不要遷怒到別人身上,不要去傷害別人,自己可以通過正確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緒,比如:跑步、健身、騎單車等。
《論語》的世界中,有你我的影子,無論我們是怎樣的人,都能從孔子的弟子中找到自己:孝(孝順父母)、悌(尊敬兄長)、忠(忠于國家)、信(取信于朋友)、溫(溫和)、良(善良)、恭(恭敬)、儉(節(jié)儉)、讓(謙讓)等是我們傾其一生都要追尋的修己標準。套用一首歌詞:“每當我找不到存在的意義,每當我迷失在黑夜里,夜空中最亮的星,《論語》指引我向前行”。
來源:曲陽縣融媒體中心
作者:張 奇
作者單位:曲陽縣第一高級中學
責任編輯:田博 李昂 王雅婷
相關新聞:
上一篇:[心旅 感言]